4月24日,潍柴动力旗下陕汽重卡全自主新能源“智汇”品牌发布会,在潍柴(烟台)新能源产业园举行。该品牌重卡汇聚“潍柴新能源电池+法士特AMT变速器+汉德电驱桥”黄金动力系统三大顶尖技术体系,不仅实现了全栈自研新能源品牌的战略突破,更彰显了潍柴"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双轮驱动"的战略纵深布局。
在新能源商用车领域,潍柴动力正以令人瞩目的姿态快速崛起。这家传统内燃机巨头并非简单跟风转型,而是凭借深厚的产业积累和前瞻性布局,构建起从核心零部件到整车应用的全链条竞争优势。坐落于烟台工业园、占地1700余亩,全国最大重卡新能源三电生产基地之一,正是潍柴新能源战略的强力支撑:50+GWh电池产能的庞大规模,使其成为行业当之无愧的"压舱石"。
技术积淀与规模优势的双轮驱动
潍柴在新能源领域的突飞猛进,首先源于其数十年积累的深厚技术底蕴。6000余人的研发团队和近年300亿+的研发投入,构筑起强大的创新引擎。这种技术实力不仅体现在传统动力领域——其高热效率柴油机和大马力燃气机早已成为行业标杆,更延伸至新能源核心动力电池系统:165.7Wh/kg的超高能量密度电池,5000次循环实现5年二手车电池残值提升25%,满足4倍国标振动的超强可靠性,每一项突破都直击商用车的运营痛点。
与陕汽重卡形成的"黄金动力链"组合,使潍柴的技术优势得以最大化释放。双方以整车性能最优为目标,从产品定义阶段就实现深度协同——根据陕汽不同车型的布局需求定制专属三电解决方案,共享控制策略,同步验证指标。这种"整车引领"的开发模式,让潍柴的新能源系统从诞生之初就与整车完美匹配。陕汽重卡“智汇”系列产品在市场上的亮眼表现印证了这一点:2025年一季度订单突破5200辆,新能源销量稳居主流企业单厂第一。
极致产品力的多维突破
潍柴的新能源动力产品,不是简单的动力替换,而是针对传统运输场景核心需求的全面升级。
在安全领域,潍柴刀片电池以高安全磷酸铁锂体系为基石,高强度PACK设计,通过底双向冷却技术让有效散热面积提升100%,以高自动化保证产品高质量和高一致性。电池即便面对针刺、挤压等极端测试,依然不爆炸、不起火,让每一次运输都无后顾之忧。在耐用性上,能量密度提升10%以上,电池循环寿命高达5000次。
轻量化设计更是潍柴的拿手好戏,通过CTP无模组设计,使整车减重220kg+,仅此一项每年就可为用户增加超过4000元的运营收益。
在动力效能方面,整车加速能力提升20%;整车爬长坡水温降低15℃;低速能量回收能力提升15%;整车线路长度及数量减少30%;整车驱动系统效率提升3%。最终实现整车续航里程增加10%的实质性突破。
这些数据背后,是潍柴对"更安全、更耐用、更轻量、更高效"产品理念的执着追求。
生态构建与服务创新的双重保障
潍柴的全系新能源重卡产品中,电池电量覆盖200-800kW·h,电机功率覆盖430-580kW,适配不同运距,产品布局覆盖了全领域全场景,为主机厂全面赋能。
潍柴深谙新能源商用车的竞争不仅是产品之争,更是生态之争。其构建的"地域全覆盖、零件全覆盖"服务体系,将现有6000余家服务渠道无缝升级赋予新能源服务权限,让新能源车主不再为“找谁修”而烦恼,更值得一提的是,潍柴独创“电池+电机+电控+整车”全包服务模式,彻底解决新能源车维护分散导致多方扯皮的痛点。
从高热效率柴油机到自主可控三电核心技术与整车的深度协同;从极致安全的产品设计,到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保障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动力形式的迭代,更是工程思维与制造经验的跨领域迁移。这种技术复利效应,让潍柴在新能源赛道上的每一步都带着传统动力时代积累的"利息":将热管理技术转化为电池冷却方案,以精密制造工艺提升电机可靠性,利用规模生产经验优化三电成本结构,针对后市场痛点持续精益化的服务体系迭代。
正如潍柴与陕汽重卡构建的"黄金动力链"生态所展示的:真正的产业转型不是替代,而是将内燃机时代的技术资产,通过创新性重组转化为电动化时代的新竞争优势。在烟台1700余亩的新能源三电基地里,潍柴正在书写一个传统制造巨头如何用技术复利实现"两条赛道"协同奔跑的生动案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