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年前,当李想创办理想汽车时,或许很少有人能预见,他竟然会如此彻底地重塑中国家庭用车版图。
最让人惊讶的是,他把高明的产品战术,包装成冰箱彩电大沙发,并以此获得巨大成功。
过去十年,他卖出了58万台车载冰箱、304万台后排娱乐屏(彩电)与743万个舒适座椅(大沙发)。
他让同行目瞪口呆。
简单地说,李想一手推动了所谓的“场景造车”思维,而且还因此成为第一个实现盈利的新势力。
仅凭这两点,李想足以在中国汽车名人堂中占据一个显要位置。
迄今为止,他依然是造车新势力中的冠军选手。
当然,汽车之家那段经历也足够硬核。
但很显然,造车是一个更难的生意,而李想作为一个高中生却办成了这件事,这的确惊世骇俗。
回顾李想的造车大计,增程技术路线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。
对于李想而言,围绕有关增程技术的争论也产生了大量金句。
这很有趣。
因为在当时,所谓的“共识”,就是增程是落后技术,“并不环保”。
在理想第一次车主日上,李想大爆粗口: “一群臭搞技术的,天天向我们BB”、“毫无用户思维”、“TM什么技术路线啊?胡说八道”。
这番话引发了轩然大波。
但李想并未收敛自己的愤怒,他继续对看衰增程者穷追猛打。
他通过朋友圈怒喷——100多年前的技术路线为何变成了如今技术的道德制高点?那几个国内三流汽车企业的研发人员,建议你们多听听用户的需求,多干点实事,多去体验体验产品。都是有正经工作的人,别收点小钱就没完没了地在知乎和微博上黑理想ONE和增程电动技术。欢迎对号入座,比水军还看不起你们。
李想这基本上算是指着鼻子骂了。
考虑到当时的技术路线氛围,李想差不多算是在全球范围内,独自扛起了增程技术大旗。
因为就连前大众中国CEO冯思翰也多次提及,增程技术很落后,只是过渡技术。
但现在人们知道了,冯思翰仅仅是中国汽车史上的一个平淡无奇的名字而已,而李想对汽车技术路线的理解却已经登堂入室。
这个细节,也许刚好预示了有关汽车创新主导权的东升西落。
要知道冯思翰代表德国。
当然,李想对于增程技术并不只是拿来主义。
在两年前理想8周年时,李想就说重新发明了增程。
怎么理解他这句话?
其实就是大电池。
这就解决了昔日备受诟病的传统增程模式,而是把车的体验分成了两部分——智能化体验和性能的需求由更大容量的动力电池提供,燃油增程则解决远途出行的续航。
通过这种技术策略,理想解决了不止一个痛点。
首先续航焦虑没有了。
在新能源车初期,这个问题很致命。
因为充电基础设施,相当不完善。
这会让车作为一个出行工具,却导致了出行焦虑——你必须盘算从A到B的补能体系,并以此制定出行计划。
坦率地说,跟油车说走就走相比,那时新能源车的补能体验并不算好。
但还有一个更大的痛点,也被一并解决。
那就是成本。
现在大家都知道,动力电池成本虽然下降了不少,依然占据了整车成本相当大的比例(30%-40%左右)。
在几年前,动力电池尤其贵。
但增程技术却让理想得以搭载相对较小容量的电池,只满足于通勤等日常需求即可。
相对于纯电车,理想的成本优势瞬间就凸显了。
这也是理想率先能够卖车赚钱的原因之一。
以上种种不难看出,李想是一个现实主义者。
他当然没有读过大学,但解决问题的思路却很独特,至少不会被所谓的“热门”干扰。
理想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一场市场教育实验。
早期被质疑为“伪需求”的配置,现在已经被证明是家庭用车的刚需。
顺便说一句,理想也凭此从由BBA把持的30万左右市场中,撕开了一个缺口。
当然,理想贡献还有很多。
比如较早搭载了国产空悬,等等。
当然,现在的理想也开始向纯电路线切换。
在这个过程中,MEGA是一个无法忘却的痛。
现在看来,MEGA貌似正在走出阴影。
但一款MPV说明不了太多问题。
对于理想而言,i8和i6才是硬仗。
而且现在对手也多了。
冰箱彩电大沙发,大家也都学会了。
当然还有小米,靠颜值、运动和流量出圈,吸走了大部分流量。
此前为了给YU7让路,i8已经退避三舍。
现在YU7横扫天下,i8也该拿出自己的撒手锏了。
拭目以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