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日的傍晚,当最后一缕夕阳沉入地平线,乡间的树林里便开始热闹起来。手电筒的光束在树干间来回晃动,大人小孩的脚步声踩过松软的落叶,伴随着此起彼伏的“找到了!”的欢呼——这是属于夏夜的限定仪式,也是无数人关于夏天最鲜活的记忆:抓知了猴。
知了猴,学名金蝉,是蝉的若虫。每年夏至到立秋这段时间,这些藏在地下的小生灵会悄悄钻出泥土,沿着树干向上攀爬,褪去外壳变成成虫。对于很多人来说,抓知了猴不仅是为了尝一口鲜,更是一场与自然的约定,一段藏在时光里的温情。
夜幕下的“寻宝游戏”
抓知了猴的乐趣,从准备工作就开始了。傍晚时分,家家户户的孩子早早吃完饭,拉着大人往树林跑。手里攥着的手电筒是必备“武器”,有的还会带上空矿泉水瓶或小竹篓,用来装战利品。大人们则慢悠悠地跟在后面,手里摇着蒲扇,一边提醒孩子“小心脚下”,一边回忆着自己小时候的趣事。
树林里的气氛总是既紧张又兴奋。手电筒的光像一道道探照灯,仔细扫过每一棵树的树干,从根部一直照到两米多高的地方。知了猴的颜色和树皮相近,不仔细看很容易错过。一旦发现目标,孩子会屏住呼吸凑过去,小心翼翼地用手指捏住它的背部——既怕捏碎了它,又怕被它腿上的小刺扎到。

“这里有一只!”“我又找到两只!”黑暗中,这样的喊声总能引来一阵小小的骚动。有时候,几束光会同时聚焦在同一棵树上,大家笑着让对方先摘;有时候,明明看到一只知了猴爬在树上,转身拿瓶子的功夫就不见了,只好懊恼地在附近多照几圈。
其实,知了猴的出现藏着规律。雨后的夜晚最容易有收获,湿润的泥土让它们更容易钻出地面;柳树、杨树、梧桐树这些阔叶树旁,往往是它们的“聚集地”。有经验的老人会告诉孩子:“看到树干上有小洞口,用手指一戳,说不定里面就藏着一只准备出来的。”

舌尖上的夏日滋味
对于吃货来说,抓来的知了猴可是难得的美味。回到家,把知了猴倒进清水里洗净,用盐水泡上几个小时,既能杀菌,又能让它更入味。处理干净后,热油下锅,小火慢慢煎,直到外壳变得金黄酥脆,撒上一把椒盐,满屋都是诱人的香气。
刚出锅的知了猴是最好吃的。外壳脆得能嚼出声音,里面的肉却鲜嫩多汁,带着一股独特的鲜香。大人小孩围坐在院子里,一边乘凉一边分享,你一个我一个,不知不觉就能消灭一大盘。有人喜欢直接吃,有人会把它和辣椒、洋葱一起爆炒,还有人会裹上面粉炸成“金蝉脆”,每种做法都各有风味。
有趣的是,很多人小时候对知了猴是又爱又怕。第一次吃的时候,看着它的样子不敢下嘴,在大人的怂恿下尝了一口,从此就爱上了这口鲜。如今长大了,走到哪里都忘不了这个味道,甚至会托老家的亲戚寄一些过来,在异乡的夏天里,嚼出一点乡愁的滋味。
藏在时光里的温情
抓知了猴的意义,早已超越了“吃”本身。对于孩子来说,这是夏天最期待的户外活动。没有手机和电脑的干扰,在树林里跑上一两个小时,听着蝉鸣和虫叫,感受着晚风拂面,是亲近自然最直接的方式。他们会记住哪棵树最容易藏知了猴,会炫耀自己一晚抓了多少只,这些小事都能成为整个夏天的谈资。
对于大人而言,这是一段关于童年的“重启键”。当手电筒的光再次照亮树干,仿佛瞬间回到了几十年前:那时候没有现在的强光手电,用的是装着电池的“大头灯”;那时候的树林更茂密,知了猴也更多,一晚上能抓上百只;那时候的快乐很简单,抓满一瓶子就能高兴好几天。
